–前言–

       台南「府城」是歷史悠久的城市,1624年,荷蘭人來到台南,從此使台南成為國際貿易的城市樞紐之一,經過鄭氏與清領時期的開墾發展,奠定了「一府二鹿三艋舺」的地位。在當時尚無現代化交通的情況下,其中商業往來,最重要的便是「水路」。從前的人們依水而生,透過溪流、台江內海聯繫福建、澎湖的商賈漁船。而隨著溪流下游淤積與城市發展,兩百多年前的人們在城市西區開鑿了五條港,最北方的新港墘港流域包含老古石街(現今的信義街)東段,而老古石渡所在的老古石街西段亦位於新港墘港的上游支脈。

        台南市的水路從17世紀開始,歷經許多階段,不同時期的人們在彎彎曲曲的河道旁建立的自己的家園,其中或開墾或改建,各個年代的生活互相融合,交織成了今日台南市的獨特風景。在地圖的方向呈現上,我們參考了古地圖繪製的方位,代表府城由西邊海岸漸漸往東發展的趨向,以及當時的人們如何與生活的城市互動。透過不同年代的地圖層疊,對比出各年份的街區樣貌,從而了解台南的水文歷史與城市發展,更進一步了解老古石渡所在地的歷史意義。

        漫步在時光的層疊,希望來老古石渡的旅客,除了在旅遊中放鬆休憩,能以五條港和運河的水文為起點,在街區漫步時,用全新的角度認識台南城市的歷史發展

圖片取自:1752年  王必昌<重修臺灣縣志>臺灣縣城池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