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ily / 老古石渡民宿經營, 雲澗茶坊伺茶人 】

       半月沈江,府城的昔稱之一。幾百年前,在西門路以西為台江內海,而地勢上府城為東高西低。乾隆年間,府城改建成土城後,站在大西門上眺望整個府城,像是半顆月亮緩緩沈向彼時的台江內海,故有半月沈江般的意境。文獻中曾記載,1807 年謝金鑾之《續修臺灣縣志》卷一地志城池目云:臺灣府「弧其東南北、弦其西,俯瞰台江,形家以為半月沈江之勢」。記得當時來到這裡在打造空間時,研讀著這邊的文獻及歷史脈絡,深深地對腳下踩著的這個地方產生了強烈的情感。故在民宿命名之初,我們希望以古時地理位置上之意義,帶著來到這裡的朋友走進時光隧道,體驗那個時代的生活軌跡。

        兩百多年前,這裡曾是繁榮的渡口附近,也是當時大船能夠到達的最後位址。福建往返台南通商的船隻,會以老古石(也就是白化的珊瑚礁)為壓艙石,來到渡口旁準備上物資返程,而壓艙石就被卸下堆放在碼頭,當地居民及清朝政府就以這些老古石為建材,修建房屋、城牆與城門基座。因此昔日渡口名為老古石渡口,而信義街的古稱為老古石街。在渡口附近都會有供通商旅人居住的小旅館,故渡字含有住宿的意涵。老古石渡,即為老古石街上靠近昔日渡口的住宿空間。

        改造之前,來到這裡時有種驚奇感。曾經在台南念大學的我們,走過大東門、小西門、大南門,卻完全不知道還有一座留在原址且可通行的古城門:兑悅門,安安靜靜地屹立在這裡將近兩百年。在兑悅門內,還保有早期聚落的生活感,對照環繞在四周車水馬龍的大馬路,有種截然不同的氛圍。站在城門上,望著往來的行人及機慢車,想起兒時在外公外婆家的生活感,那份樸實的人情味,時空定格在那一瞬間,好好活在當下的感受湧上心頭。已是孩子媽媽的我,開始重新思考希望能帶著孩子們看見什麼,以及能夠如何保留某部分的歷史脈絡,讓更多人看見並感受著時空的層疊。

        南遷到這裡的主要任務是老屋空間活化,以民宿經營的方式。但要從老屋改造開始建構想呈現的故事,對於不是學建築及室內設計的我來說,一開始是真的很緊張且徬徨的,從看不懂平面圖到能夠跟師傅及設計師做溝通,以及安排工序、期程與預算,中間下了許多的苦工。但印象最深刻的,是工班的師傅們,因為我們蠻多的工法都需要會古工法的師傅,當時工班師傅都屬於很資深的。常常我們帶著筆記本到現場,邊討論邊紀錄同時不斷地發問,很忙碌的師傅們竟然很願意無私地教我們,那種彼此為了溝通更順利而一起努力的信任,是內心很強的動力。同時,每天路過的阿伯及阿姨們,大家也都好奇著這裡會變成什麼樣子,我們在做手作的時候,他們也會過來看看、分享經驗,動手做變成一件更有趣且常會激盪出火花的過程。

        在做設計發想及研討時,認識到樂土的郭博士,他們研發以水庫淤泥為原料,改造而成的防水建材。一直被廢棄材再利用這個課題深深吸引的我們,在了解原理後,對於樂土防水材的運用產生非常高度的興趣。於是,我們將樂土的各種材料,廣泛地應用到這棟房子的改造,從基礎工程到泥作表層,嘗試以新科技的環保材改善老屋潮濕、壁癌等等不舒服的問題。在改造前後,我們定期有做室內濕度的測量,室內濕度大約降10~15%,人在空間中的體感舒適度也因為濕度下降而更舒服。

        在整個工程中及建置期,街坊居住的長輩對我們非常照顧,讓原先有點擔心鄰居關係的我們,鬆了一大口氣之外,更是大大的感動。還記得曾有次老古石街大淹水,一大早我接到鄰居阿伯的電話,說我們的竹子飄出去,他們幫忙撿回來了,但不知道是不是全部都有撿到,問我們要不要來看一下竹子和室內淹水狀況。當天來到老古石街,淹到小腿肚一半的水,和忙著幫忙大家撿東西的鄰居阿伯,及水退了後在自家掃水完畢,就拿著工具到左鄰右舍幫忙清水的大家,這幅畫面至今依然深深烙印在我的腦海中。老古石渡的營運,就在這樣充滿各種人情味的畫面與和新空間不斷磨合的忙碌中,慢慢展開了序幕。

        營運後的第一個中秋節前,我們帶著滿滿的感激,辦了第一場城門演唱會,想以舒服的民歌演唱會,邀請居民及喜歡這條街的朋友,在音樂聲中共度美好的夜晚,同時也感謝鄰居們對我們的照顧與幫忙,漸漸地城門演唱會就變成了老古石渡初期的年度盛會。當時每年的城門演唱會總會來超過兩百人,席地而坐或是駐足聆聽,精彩處更是熱情掌聲及笑聲回應,至今想起來仍覺熱血沸騰呢!

        這些年在老古石街區裡,有很多有趣的店家、工作室、藝術工作坊等等,以不同的方式在這裡展現生活樣貌的各種可能性,同時跟一直居住在這裡的鄰居一起維持著大家來到這裡時喜歡的生活感,從每天的日常到各種有趣的活動,一直在這條街區裡,持續發生著。

聯絡我們:老古石渡FB粉絲專頁/Line: @mrr4328p/0911-220-433
民宿證號:台南市民宿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