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將歷史溫暖傳承的 南國大夢 「老古石渡」

採訪/王郁華、從子涵、陳立蓉 攝影/羅元均、李玟潔 撰文/陳立蓉、從子涵

 

   漫步在信義街上,到了盡頭,映入眼簾的是二級古蹟「兌悅門」。紅磚城牆上的陽光灑下,透過樹蔭的影子,映在老古石堆砌起來的街道,午後很恬靜,時間似乎被凝結了。這難令人聯想到,在兩百年前,這裡被稱為「老古石街」,城門的一端迎接著台江內海,彼端面對繁華的市集,這裡曾扮演者台灣貿易重要樞紐的繁華,如今,兌門卸下守護市集商旅安全的責任,但依舊矗立在那,悠悠地看著時代洪流中的故事。

     古時地理位置上此地靠近老古石渡口,在通商輝煌的時代裡,渡口附近會有專門供通商旅人居住的旅館,而「渡」一字也有住宿的意涵,因此老古石渡為取其意命名的。經營者艾蜜莉,在大學時期走入了台南,結識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愛上這裡。即使在畢業後回到自己的家鄉工作,他們仍對這片土地念念不忘。在某此次的機緣下,朋友找到了於信義街的這棟老房子,想經由整修來重新喚醒這段歷史,讓她開始思索想讓下一代看見甚麼未來能藉由什麼方式來回饋台南,讓更多人認識這個她與朋友喜愛的地方在多方評估之後,她與朋友開始收起行囊,帶著文化保存與傳承的理念,拾當初對這片土地的熱忱,從北再次回到了台南,一同經營老古石渡。

    住宿空間是一個媒介。透過住宿,人們享受、交流學習另一種歷史文化,以及不同空間營造者的生活經驗或態度。這種感受在旅途中特別強烈,在異地住宿,有一個讓旅人心靈充分休憩、獲取養分、舒服呼吸的空間,隔天更能神采奕奕的去探索這個城市。基於這樣的想法,艾蜜莉跟夥伴成立了「有時。空間研究室」,不同於一般住宿空間的定義,有時將「老古石渡」定位為生活展場,讓民眾有機會透過住宿的方式體驗傳統建築與舊時生活同時以工作室每週三日對外開放為「有時茶小賣所」營業的方式-不定期的與本土藝術家合作,共同開發生活器皿,及代表作品系列的完整展示,藉由喝茶聊天的方式與旅客互相交流彼此的生活經驗或態度。

     為了要讓旅能感受到兌悅門周邊的歷史足跡,老古石渡的整建與內部裝潢擺設,艾蜜莉找來了曾於台南有老房子改建經驗的建築設計學妹黃筱蒨。她堅持,與老工匠合作,將破舊不堪的花磚、龍大窗、老式木閣樓,古法呈現,以歷史味道為基底,結合著舒適能呼吸的氣氛,將看得見的歷史軌跡傳承下去。老古石渡的「舊文化、新創意」保留傳統建築元素,同時結合新材料去改善老房子的問題,不強拆、硬添而是順著老房子肌理而為。台南就是一個如此適合新舊融合的一塊土地,這也就是當初為什麼艾蜜莉與朋友當初愛上了台南這片土地的原因。

 

    「台南很有溫度,而台灣是一個很適合居住的島嶼,大家如何認同自己所居住的土地,發自內心的去喜愛這片土地,進而攜手合作為這片土地努力這將是這一輩年輕人值得思考的方向。」艾蜜莉說。認識自己居住的地方、歸根、認同且對自己的土地保有熱誠,艾蜜莉在這樣的熱忱與堅持與朋友完成了那個從年輕時就一直孕育的南國大夢,在這個快速變遷的時代裡,以溫暖的方式連結許多不同的個體,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