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條港–
十七世紀荷鄭時期,台南、安平間為台江內海,市區海岸線在赤崁樓旁。後隨著台江泥沙慢慢淤積,海岸線逐漸向西延展。清領時期商人們因航運所需,在沙洲間挖了五條水道,分別為新港墘港、佛頭港、南勢港、南河港、安海港,稱為「五條港」。其中新港墘港的信義街段,因專門運送水肥而俗稱「屎溝墘」。五條港作為往福建、澎湖間貨品的渠道,成為台南商業進出口的重地,繁榮一時。
當人們逐漸聚集,就形成了不同的民生聚落,當時的特色是會依照販售商品聚集而形成特別的街區,方便居民購買生活所需。如今的民權路,是以前大西門內貫穿府城的重要大街,沿途分別有帽街、鞋街、花草街……等等。而今日的新美街,舊稱「米街」,清領時期是米糧商號與南北貨的貿易聚集地。至今走在民權路上,依然可看到「繡莊」等等老字號的招牌,和米街一樣,街道大小也維持著當時尚未行車的寬度。
移民來的人們,也帶來了各自家鄉的信仰。為了祈求風調雨順,沿著五條港河道周邊,蓋起了許多大大小小的廟宇:米街廣安宮、大天后宮、開基武廟、水仙宮……等等。而與老古石街最密切相關的,便是巷子裡的集福宮與兌悅門旁的石獅公了。
1736年,來台開墾的民眾,自福建迎奉玄天上帝來到這裡,最早是在新港墘港底(金民族路三段176巷附近)新建集福祠,到了1835年興建了兌悅樓與老古石街後,才藉由信眾的捐款,將廟宇遷址於此,並更名為集福宮。直到今日仍持續保佑著生活在台南土地上的人們。
然而好景不常,到了十九世紀,五條港下游逐漸淤積,慢慢地僅剩新港墘港與舊運河(約今日金華路以西的民權路段)的水道較深,尚可進出貨物,其餘水道慢慢填平為道路。同時,台灣的出口商品在趨勢轉變下,漸漸從米轉為茶、糖、樟腦,出口重心因而移往北部,且政治中心北移至台北府與大稻埕,在地理、經濟與政治的多重影響下,五條港逐漸沒落,沒了先前的繁榮。